继电器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继电器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张光晟唐代最有争议名将曾曾义薄云天又两次背叛

发布时间:2021-01-11 17:14:01 阅读: 来源:继电器厂家

张光晟:唐代最有争议名将,曾曾义薄云天又两次背叛

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光晟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

在名将云集的唐朝,有一位堪称最有争议的战将,一方面他曾经是位义薄云天的义士;但另一方面是,他后来竟有两次背叛其主,让后世众说纷纭,褒贬不一。不过最终让他留名于世的,却是他在临死前说了句话,变成了一个成语。也就是说,他一生不管功过如何,是义人还是叛徒,反正死时造一成语出名了。那么此人谁?他究竟有什么义举?后来又背叛了谁?他做为一介武夫,怎么还会造成语?欲知详情如何,且看本期分解。

一、义薄云天,一人救双将

此人名叫张光晟,唐朝京兆盩厔(音zhouzhi,今陕西周至)人。关于他的家世出身,史书记载不详,《旧唐书》上只说了四个字:“起于行间”。唐朝名将如云,如果不是他做了下面的两件事,也许不会被人记住,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成名的机会。但是他做了,而这两件事可谓是义薄云天,他一人救双将,被后人传为美谈。而之所以被传颂,是因为他救的这两个人都是大唐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,他们是曾经担任过节度使的名将王思礼和辛云京。

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,756年六月,唐军同叛军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即灵宝大战。此战中,名将哥舒翰率领的20万大军被叛将崔乾佑用计伏击而大败,哥舒翰几乎全军覆没,最后他也投降了安禄山。

当时唐军在大溃退之时,担任先锋的步兵统领王思礼的战马被敌军流箭射死,他摔倒在马下,狼狈不堪。因为武将都身穿盔甲,十分沉重,失去战马,将意味着什么他当然知道。尤其是,己方军队正在溃逃之中,他一身将军打扮,更容易被敌军认出。正在危急关头,突然过来一个年轻的骑兵,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将军。王思礼感激之下正要问对方的名字时,那年轻骑兵便迅速消失在乱军之中了……

王思礼将军在危险之际因得到一匹战马而逃生,之后他每每想到那次绝处逢生,都尤为感动。他一直想找到那个救命恩人报答他,但一直没有找到,不知道他究竟是谁。

三年之后,为平定安史之乱而战功卓著的王思礼,官拜司空兼河东节度使,成为显赫的朝廷大员。此时他的一个部下叫辛云京的任代州刺史,因得罪了一些人,被人多次在王思礼面前告状,王思礼大怒之下要处理辛云京。辛云京被吓得不知所措时,他麾下的一名小军校走了出来,说,“将军莫要惊慌,在下曾经帮过王司空一个大忙,过去从未提起此事,是为施恩不图报也。今将军有难,在下愿前往王司空处,为将军说之!”

这位小官便是当年救王思礼的张光晟。当他出现在王思礼面前时,王思礼立即认出他正是自己昼思夜想的恩公!顿时他感动的泪如潮水,拉着张光晟的手说:“吾有今日,子之力也。求子颇久,竟此相遇,何慰如之?”

可见到你了,找得我好苦也!于是张光晟说什么王思礼都答应,辛云京这事算个啥,肯定是有人嫉妒他故意诋毁他的,他没有事了!然后王思礼赠给张光晟不少钱财,而且二人还结为兄弟,又提拔张光晟当了官,“即日擢光晟为兵马使,累奏特进,试太常少卿,委以心腹”。

还没完,张光晟这下帮了辛云京的大忙,辛云京岂能不报答他?后来辛云京也因功被朝廷任命为河东节度使,他又推荐张光晟为代州刺史。这下,默默无闻的张光晟得到两位大人物的帮助,迅速走向历史舞台,开始了他不同寻常且充满争议的一生。

二、张光晟战回纥为国立功

张光晟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中具体做了什么贡献,史书没有记载,但安史之乱之后,他开始有了显耀的战功。

我们知道,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付出了很大代价,但唐朝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,当时是尽可能争取外援,比如屡次到回纥借兵。为此,名将仆固怀恩还曾嫁女到回纥,并且有一女嫁给了登里可汗。但是叛乱平定之后,回纥人自恃平叛有功,对唐朝态度变得十分蛮横,经常到大唐边境侵扰,而元气大伤的唐王朝对此只能一味委屈忍让。后来甚至发生了回纥入寇太原,纵兵抢掠的情景。当时的太原守将辛云京就整天跟回纥人周旋,对他们很是反感。

后来辛云京调走,由鲍防任河东节度留后、太原尹,此人“无武略”,震不了回纥人。于是778年正月,回纥人再次入侵太原,鲍防领兵与回纥兵在太原北的阳曲开战,唐军失利,被杀千余人。接着回纥人在河东横行无忌,获得羊马数万,气势很盛。

回纥人简直太无视我大唐国威了,仗着自己的一点功劳,就随便欺负我们?于是我们的主人公出现了。当时任代州都督的张光晟率军同回纥军干了一仗,双方在羊武谷展开了的激战中,张光晟大破敌军,回纥人灰溜溜狼狈逃窜。

此战大大打击了回纥人的嚣张气焰,大唐尽管历经了劫难,但大唐还是大唐。此战还有一个意义就是,他给回纥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。后来回纥登里可汗又欲东侵,其堂兄、宰相顿莫贺达干进行劝谏,认为唐朝不可冒犯,不宜发兵。但登里可汗不听劝告,执意要犯唐,于是顿莫贺达干利用大家对可汗的畏惧和不满,发动政变杀掉登里可汗自立。这也是张光晟羊武谷之战造成的间接后果。

张光晟也因这次击败回纥人的战斗,走上了他人生之巅,被朝廷升任单于都护兼御史中丞、振武军使等职。朝廷对张光晟可谓是十分器重,他也的确不负重望,镇守边防,尽职尽责。

三、张光晟人生的第一个争议,滥杀回纥人

有一句话叫,过犹不及也。张光晟对回纥一战,为大唐找回了尊严,并使回纥人之间产生分歧,导致其主登里可汗被杀,让回纥对唐朝产生敬畏,开始向大唐示好。

顿莫贺达干杀掉登里可汗自立为可汗后便遣使入唐,欲接受大唐册封。此时在位的是唐德宗李适,德宗欣然接受,遂命京兆少尹源休出使回纥,册封顿莫贺达干为武义成功可汗。如此,唐与回纥便可以和平相处了,本是一件好事,但却被张光晟给搞砸了。

回纥新主顿莫贺达干的叔父叫突董,此时正在长安。突董这人也是嚣张跋扈,仗着回纥人为唐朝平叛立了功,他在长安横行霸道,“殖货纵暴”,引起唐人的严重不满。唐代宗一直很纵容他,当德宗继位后,态度强硬,便命令突董带着他的手下回国,实际上等于驱逐出境。突董倒也不敢抗命,带着他那些喽罗和多年来侵吞的大批财宝启程。可是他骄横跋扈之气仍然不改,到了振武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),即张光晟镇守的地方,仍然胡作非为,他们在此滞留数月,“厚求资给,日食肉千斤……振武人苦之”,此君在此勒索老百姓,让当地百姓十分苦恼,满腹怨恨。是可忍孰不可忍!竟敢在我的地盘胡来?此时,张光晟再次出手了。

本来张光晟教训一下回纥人就是了,可他却干脆来了个绝的,把人一锅端了。他设了个鸿门宴,宴请突董和他的部下。当回纥人酒兴正浓之时,伏兵突入,来了个大屠杀,一千余人几乎杀尽,只留了两个人回国复命。这一招确实太狠了点,因为毕竟此时回纥人正跟唐朝求和,两国开始实现和平外交政策,你再给人来个大屠杀,确实说不过去,严重破坏了双边关系。

不过当时张光晟杀回纥人,也是有借口的,他们确实在张光晟的地盘胡作非为,并且他也发现回纥人掳掠了中原女子,惹怒了他。还有,他实施大屠杀前也是凑请了朝廷的,只是朝廷没有答应他,不过也没有明确的反对,张光晟认为是朝廷默认了,于是就自作主张,来了个狠的。

这件事从性质上说是比较恶劣的,他破坏了两国正在走向友好的进程。不过反过来说,此事也极大地震慑了诸国胡人,使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焰有所收敛。不过张光晟这次屠杀事件在当时却激起了回纥的强烈反应,要求唐朝杀掉张光晟。为了维护好不容易才改善的两国关系,唐德宗一方面遣使为“误杀”之事道歉并赔偿,一方面调任张光晟右金吾将军。但回纥人仍怨恨不已,于是又降张光晟为睦王傅,改太仆卿。应该说,朝廷对张光晟的处理还是很照顾的,并没有答应回纥人处死他。但是在张光晟看来,自己杀回纥人,完全是为国尽忠,却被贬官夺权,心中很是不爽。

从此失去权力的张光晟留在京城,做了个有职无权的闲官,郁郁不得志。

四、张光晟第一次背叛

张光晟被后世批判最多的就是他背叛朝廷。公元783年,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泾元兵变。这年十月,五千泾原兵冒着凄风冷雨到达首都长安,他们是奉命开赴东线战场去讨伐淄青节度使李希烈叛军的。当时军中士兵因朝廷犒军不到位等问题产生不满情绪,发生哗变,他们大肆掳掠京师府库财物,并围攻朝廷,唐德宗李适仓皇之间,弃京逃往奉天。

当时这支军队的统帅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也控制不了局势,于是在大家的鼓动下,他请来在京赋闲的太尉朱泚来主持大局。朱泚刚被免去凤翔节度使,此时正郁郁不得志,他在大家的撺掇下,突发异志,自立为帝。当时拥立他的代表人物里就有张光晟。

不过张光晟拥立朱泚篡位也有一定争议。因为当初他是反对朱泚自立的。前面说过,张光晟这人也曾是义薄云天的人物,为大唐也是忠心耿耿的,他也不会轻易就叛唐。

兵变刚发生时,张光晟也加入了逃亡的行列。当他逃到长安西北角的开远门时,突然意识到这次兵变的严重性:兵变是泾元的士卒发起的,如今皇帝逃走了,朝廷空虚,万一有人趁乱称帝怎么办?特别是,他想到了朱泚,朱泚曾在泾元任职,很得人心,如果大家拥立他称帝,后果难以设想!此时他还完全站在大唐这一边的。于是他只身独骑快马加鞭,穿过整个长安城,来到位于京城东南角的朱泚宅邸,告知他皇帝逃亡的信息,并劝朱泚也一块逃亡。

本来朱泚也没有篡位之心,此时他已经答应跟张光晟一块逃走了。可就在此时,门前一阵大乱,泾元士卒已将朱泚府第团团围住。

太出张光晟预料了。原来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在部下发动叛乱时,他知道无法置身事外,也立刻想到了老上司朱泚,有意让德高望重的朱泚出来主持局势。此时众将士和姚令严一致拥立朱泚,让其称帝。皇帝谁不想啊?有这美事,朱泚也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。

张光晟本来想阻止这事的,但此时却无力改变局势,只能暗暗叫苦,于是想自己单独逃跑算了,然为时已晚。如果他当时不多管闲事,不回来劝说朱泚一块逃跑;或者此时他能再次逃跑,那么他就不会背上叛唐的罪名了。但历史给他开了个玩笑。此时,他不但没有劝说朱泚成功,却被对方反戈一击,非要张光晟留下来帮助他称帝。因为朱泚早看出张光晟这人义气,你若器重他,他肯定会给你卖命。在朱泚的软硬兼施下,张光晟不得不留了下来,成为拥立朱泚称帝的一位重要人物。

不过张光晟既然忠于朝廷,怎么说变就变呢?因为这时还有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,是他最终促使了张光晟的叛唐。此人叫源休。

前面已经提到,当时张光晟在振武屠杀回纥人时,唐王朝正派人到回纥接受求和,派的这个人就是源休。当时源休表现出色,成功完成了使命。可他回国后却受到了奸相卢杞的嫉恨,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和升职,因此他对朝廷意见很大。此时,朝廷发生事变,源休就乘机想搞点事情,因此他就极力支持朱泚反唐。朱泚这人也很精,想称帝,必须拉一帮哥们支持,尤其是德高望重之人的支持,比如他先后曾极力拉拢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名臣段秀实等,那么名声在外的张光晟如何逃脱?在张光晟想拒绝时,源休亲自出马说服了张光晟。源休和张光晟都是为唐朝做了很大贡献的人,但二人都是正在郁郁不得志之时,自然同病相怜。

于是,在事变后的第六天,朱泚在源休、姚令言、李忠臣、张光晟等八人的扶持下,进入宣政殿,自称大秦皇帝。这件事的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。朱泚称帝有点偶然,张光晟拥立他更是很偶然。

数日之后,朱泚便亲自领兵围攻唐德宗避难的奉天。当时张光晟以副元帅身份(姚令言为元帅)参与了对奉天的进攻。

五、张光晟的第二次背叛

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,就是朱泚叛军没有形成多大气候,他们攻打奉天失利,退守长安。唐军大举反攻,以李晟为首的唐将成功收复了长安,唐德宗回朝,大唐遂安。在这个过程中,张光晟扮演了什么角色?不错,就是第二次背叛。第二次背叛的对象当然是新主朱泚。

不过张光晟的这次背叛仍存在争议,在后来的《旧唐书·张光晟传》《新唐书逆臣传》《资治通鉴》《奉天录》《唐国史补》等书的记载都有不少的出入。不过大致情况是这样的,张光晟看大唐反攻势头很猛,眼见朱泚伪皇位难保,遂起了回归唐朝之意,本来嘛,他反唐也不是很情愿的事情。于是他再次背叛其主,进行策反,帮助唐将李晟收复了长安。

这在唐朝看来应该是好事,但从他的新主朱泚这一方面看,当然是出尔反尔,是个叛臣了。不过张光晟这人还是讲兄弟义气的,他再次归顺唐朝之前,还亲自把朱泚等人送出了长安。“光晟劝贼泚宜速西奔,光晟以数千人送泚出城,因率众回降于晟”(旧唐书·张光晟传)。

朱泚、姚令言等叛贼首脑人物被张光晟送出长安之后,叛军群龙无首,但也不是全面溃退,还在进行小规模抵抗。此时的张光晟做了唐军的内应,配合李晟解决掉了留在长安城内的叛军。如果不是张光晟的策反,李晟攻下长安也不会那么容易,所以张光晟对于唐军收复长安的功劳还是有的。

不过问题就出来了。张光晟究竟是谁的人?说是李唐的人,你拥立朱泚称帝,你是个叛臣;说你是朱泚的人,你又背叛了他投降大唐;但你投降就投降吧,还提前放走了朱泚等叛贼。这叫人捉摸不透。也许在张光晟看来,他想两面讨好,一方面再次归顺大唐,让朝廷以最小的代价收复长安,以显示他对大唐的忠心,我当时叛唐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,此时我立功赎罪;一方面他似乎又不想在这个时候出卖朱泚、源休等人,因为毕竟朱泚对自己还是很器重很厚待的。我此时若把朱泚脑袋一割,献给朝廷,肯定是奇功一件,但那不是我风格!所以向来讲兄弟义气的张光晟就先放走了朱泚之后才正式投降大唐。

也许这正是张光晟人格互相矛盾的地方,在对国家大义和兄弟义气方面难以取舍,都想得到,结果都没有得到。所以他的结局便是残酷的:被唐朝处决!

张光晟投降唐将李晟之后,因为他的内应之功,很受李晟的赏识,李晟欲上书朝廷免去张光晟叛唐之罪,还经常带他出席庆功宴,张光晟很是风光了一阵。但他不知命运之神已经悄悄对他举起了屠刀。在一次宴会上,有个叫骆元光的人,此人时任华州节度使,也在收复长安中立下不小战功,在李晟面前很有地位,他很看不起张光晟,于是在宴席上讽刺张光晟说:“吾不能与反虏同席!”,他愤而离席,回家去了。于是李晟“不得已,拘之私第,后有诏言其状迹不可原,乃斩之。”

本来挺欣赏张光晟的李晟,却因别人一句话而不得已杀了张光晟。这是张光晟的咎由自取?还是他的悲剧?后人为此争论不休……

张光晟在被杀之前,痛定思痛,说了一席话,以警示后人。他的最后遗言是:“传语后人:第一莫作,第二莫休”,这就是成语“一不作,二不休”的来源。意思是,做事情,要么不做,做了就索性做到底。

这可是张光晟以生命为代价总结出的人生格言。如果他当初不叛唐,当然也不会落到这个下场;反之,他既然叛唐,就一叛到底,也不会就这样被窝囊地斩了头,落了个两头不是人。总之张光晟从义薄云天,到国之栋梁,到国之叛贼,一生争议颇多,千秋功罪只有任人评说了。不过他死前的一句话演绎成一句成语,让他留名于世了。

蒸汽洗车机厂家

代加工黑膏药

智能真空断路器